走进中国仅存的明代监狱,探寻苏三的传奇故事

share
进入这里边的人啊,都是九死一生,我身后就是曾关押苏三的明代监狱。这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监狱。您知道古代监狱什么样吗?里面机关重重、陷阱无数,即便会飞檐走壁也插翅难逃。当年有叫苏三的女子,沉冤昭雪从这里活着走出。今天小妹带大家走进中国仅存的明代监狱一探究竟。进来两边是牢房,有人觉得条件不错还有炕能睡,实则不然,牢房约四五平,要住八到十个囚犯,只能坐或蹲,‘坐牢’‘蹲监狱’由此而来。房檐矮,犯人却翻不了墙,上面有铁丝网和铃铛,触碰铃铛会响,类似古代报警系统,现在的摇摇铃就源于此。牢房是谁发明的呢?是上古时期尧和舜的法官高尧,相传他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司法体制,像五行五教都是他发明的。从汉代起,高尧被奉为狱神。看这明代犯人的五个刑罚,凌迟、斩头、绞刑,太惨了,警示莫要犯法做坏事。这边是黑牢,乌漆嘛黑啥都看不见。一般说打入地牢或黑牢就基本定罪出不了监狱了。这里是当年狱卒住的地方,为方便看管牢犯,狱卒在监狱边住。有人问这东西干嘛的?这叫燎铐,防止犯人逃跑的刑具,很重,一块十几斤,两块二十多斤,犯人戴了很难逃跑。还有两道防越狱门,第一道左边开,第二道右边往里开,高度让人站不直得弓腰,设计巧妙。这是丈八墙,别看平平无奇,厚一米七,装满流沙,抽开一块砖流沙就灌出来,跑不了。这是当年苏三被关押时打水的井口,和普通井口不同,很小,防止有人受不了酷刑自尽,上面有很多被绳子勒出的痕迹。这边是苏三被关押时洗衣服用的石槽。这监狱为何叫苏三监狱?因关押过苏三。苏三原是北京名妓玉堂春,和王景龙公子情投意合,被鸨母强行拆散,卖给商人后含冤入狱,打入死牢。王景龙后来高中进士,回山西做官救出苏三,二人离开洪洞县,就有了‘苏三离了洪洞县’。带你了解更多人文历史!
**《探秘明代监狱:领略历史沧桑与人文传奇》**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明代监狱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秘密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神秘的明代监狱,揭开它那尘封已久的面纱。

踏入监狱大门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充满苦难与挣扎的时代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牢房,狭小的空间里,曾经关押着八到十个囚犯,他们只能坐或蹲,难以想象的拥挤。这便是“坐牢”一词的由来,简单的两个字背后,是往昔囚犯们的悲惨境遇。

房檐低矮,看似便于逃脱,实则不然。上方的铁丝网与铃铛构成了严密的天网,稍有动静,铃铛便会响起,如同古代的报警系统,让企图越狱者无所遁形。这一巧妙的设计,彰显了古人的智慧与防范意识。

继续前行,便来到了黑牢。这里漆黑一片,伸手不见五指,象征着绝望与无助。一旦被打入黑牢,几乎就宣告了与自由的诀别。黑牢的存在,警示着人们法律的威严不容侵犯。

狱卒居住的地方,展现了当年监狱管理的日常。为了便于看管牢犯,狱卒们就生活在监狱旁边。而那沉重的燎铐,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监狱的森严。十几斤重的刑具,两块便有二十多斤,犯人戴上后想要逃脱谈何容易。

防越狱的门设计独特,第一道门左边开,第二道门却从右边往里开,高度让人无法站直,只能弓腰通过。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机关,有效延缓了越狱的速度。

丈八墙更是令人惊叹,看似普通,实则暗藏玄机。一米七的厚度里装满流沙,抽开一块砖,流沙便会大量涌出,让逃跑成为泡影。

当年苏三被关押时打水的井口,小得超乎想象,这是为了防止囚犯因酷刑而轻生。旁边的石槽,见证了苏三在这里的生活点滴。

这座因苏三而闻名的监狱,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人文传奇的承载。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,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永远不会缺席。在这里,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,也汲取了前行的力量。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段历史中有所收获,珍惜当下的自由与和平。
明代监狱,苏三,牢房,刑罚,黑牢,狱卒,防越狱,丈八墙,井口,石槽
[Q]:明代监狱的牢房条件如何?
[A]:牢房大概四五平,要住八到十个囚犯,睡不能睡,躺不能躺,只能坐或蹲。
[Q]:监狱的天网是怎样的?
[A]:房檐上方有铁丝网且挂着铃铛,触碰铃铛会响,类似古代报警系统。
[Q]:黑牢有什么特点?
[A]:里面乌漆嘛黑,什么都看不见,一旦进入基本出不了监狱。
[Q]:狱卒住在哪里?为什么?
[A]:狱卒在监狱边上住,为方便看管牢犯。
[Q]:燎铐是做什么用的?
[A]:是防止犯人逃跑的刑具,非常重,一块十几斤,两块二十多斤。
[Q]:防越狱的门有什么特别设计?
[A]:第一道门左边开,第二道门从右边往里开,高度让人站不直得弓腰。
[Q]:丈八墙有什么作用?
[A]:厚一米七,里面装流沙,抽开一块砖流沙就大量灌出,阻止逃跑。
[Q]:苏三监狱为什么叫这名?
[A]:因为这里关押过苏三,苏三原是北京名妓玉堂春,有段传奇经历。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