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颐和园简介,文物里的北京:一湖名胜半江南——颐和园
多年以前,颐和园叫清漪园,就是碧波荡漾园林。园里山是万寿山,山前湖是昆明湖。
颐和园研究室副主任张鹏飞介绍,辽金时有个规模不大的湖,元代郭守敬修大运河找水源,引昌平白浮泉到当时的昆明湖叫瓮山泊,元代有扩展,因接受白浮泉泉水水量变大成人工水库,为城市、北京城和大运河供水,一直到1749年乾隆14年又大规模拓展湖面积。
乾隆拓湖一方面是西郊园林兴建,水田增加与城市供水、运河用水矛盾严重;另一方面来自乾隆“三山五园”宏大设想。
张鹏飞说二龙闸在清代是向圆明园供水主渠道,往下通过河道与畅春园相接,昆明湖经乾隆整治与大运河联系紧密,强化了接济漕运功能。
清代“三山五园”建设早,从顺治开始,乾隆继位后有把区域联系起来的设想,清漪园位置关键,水系是“关节”,昆明湖拓展是“三山五园”总体布局重要一步。
公元1750年,乾隆以“为母祝寿、兴修水利”为名,汇集能工巧匠,仿照名园胜迹开始清漪园造园工程。
张鹏飞介绍昆明湖整体布局仿杭州西湖,乾隆对江南景色园林在颐和园写仿,只是“肖其意”不生搬硬套。
最著名的园中园谐趣园,是乾隆南巡时多次到江苏无锡寄畅园(秦园),喜欢后在万寿山东麓写仿,当时叫“惠山园”。
颐和园后山苏州街,乾隆时叫“买卖街”或“万寿买卖街”,仿苏州“一河两岸”,两边商铺中间河,像苏州七里山塘。
乾隆祖父康熙六次下江南,乾隆也有江南情结且爱之更深也六下江南,园林诞生方案在乾隆胸中。
张鹏飞说现在昆明湖和杭州西湖神似,乾隆按西湖蓝本拓湖,形制相似。
乾隆从造园家角度想把更多美景囊括园中,反映“移天缩地在君怀”。
张鹏飞介绍皇家建筑有佛堂寺庙,清漪园建筑多。
张鹏飞说四大部洲仿桑耶寺景观,和须弥灵境组成后山主体建筑,体现汉藏建筑混合和技术交流,体现佛教宇宙观,乾隆重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。
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,历经十五年清漪园建成,是文化积淀和工匠心血结晶,乾隆喜爱,来此游览拜佛132次,他登万寿山极目四望像欣赏得意作品。
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被烧毁,1886年开始修复,1888年改名颐和园,1895年历时九年修建完成,虽国力衰微仍保留主体风貌。
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杰出展现,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。
从皇家园林到人民公园,跨越近300年沧桑,文化文明精髓一脉相承。
**《颐和园深度游玩攻略》**
颐和园,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皇家园林,是来北京必打卡的景点。
入园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。它整体布局仿照杭州西湖,大湖与西边两个小湖相映成趣。沿着湖边漫步,既能欣赏湖光山色,还能感受到乾隆皇帝“移天缩地在君怀”的造园理念。
来到万寿山,登高远眺,全园景色尽收眼底。山上的建筑错落有致,彰显着皇家的威严。而山前的昆明湖,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,它曾为城市、北京城和大运河提供水源。
园中园谐趣园也不容错过。它是乾隆对江南名园的写仿,精致典雅,充满江南韵味。在这里,仿佛能穿越时空,领略到乾隆南巡时的喜爱之情。
后山的苏州街别具特色,仿苏州“一河两岸”,两边商铺林立,中间河水潺潺,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。
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变迁也很有意思。它曾叫清漪园,历经兴衰,最终成为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。
游玩时,可选择租一艘小船,在昆明湖上悠然飘荡;也可在长廊小憩,欣赏精美的壁画。还可提前了解园内演出信息,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。
总之,颐和园的美需要您亲自来感受,慢慢品味其中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,相信它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。
颐和园,清漪园,昆明湖,乾隆,三山五园,谐趣园,苏州街,世界文化遗产
颐和园研究室副主任张鹏飞介绍,辽金时有个规模不大的湖,元代郭守敬修大运河找水源,引昌平白浮泉到当时的昆明湖叫瓮山泊,元代有扩展,因接受白浮泉泉水水量变大成人工水库,为城市、北京城和大运河供水,一直到1749年乾隆14年又大规模拓展湖面积。
乾隆拓湖一方面是西郊园林兴建,水田增加与城市供水、运河用水矛盾严重;另一方面来自乾隆“三山五园”宏大设想。
张鹏飞说二龙闸在清代是向圆明园供水主渠道,往下通过河道与畅春园相接,昆明湖经乾隆整治与大运河联系紧密,强化了接济漕运功能。
清代“三山五园”建设早,从顺治开始,乾隆继位后有把区域联系起来的设想,清漪园位置关键,水系是“关节”,昆明湖拓展是“三山五园”总体布局重要一步。
公元1750年,乾隆以“为母祝寿、兴修水利”为名,汇集能工巧匠,仿照名园胜迹开始清漪园造园工程。
张鹏飞介绍昆明湖整体布局仿杭州西湖,乾隆对江南景色园林在颐和园写仿,只是“肖其意”不生搬硬套。
最著名的园中园谐趣园,是乾隆南巡时多次到江苏无锡寄畅园(秦园),喜欢后在万寿山东麓写仿,当时叫“惠山园”。
颐和园后山苏州街,乾隆时叫“买卖街”或“万寿买卖街”,仿苏州“一河两岸”,两边商铺中间河,像苏州七里山塘。
乾隆祖父康熙六次下江南,乾隆也有江南情结且爱之更深也六下江南,园林诞生方案在乾隆胸中。
张鹏飞说现在昆明湖和杭州西湖神似,乾隆按西湖蓝本拓湖,形制相似。
乾隆从造园家角度想把更多美景囊括园中,反映“移天缩地在君怀”。
张鹏飞介绍皇家建筑有佛堂寺庙,清漪园建筑多。
张鹏飞说四大部洲仿桑耶寺景观,和须弥灵境组成后山主体建筑,体现汉藏建筑混合和技术交流,体现佛教宇宙观,乾隆重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。
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,历经十五年清漪园建成,是文化积淀和工匠心血结晶,乾隆喜爱,来此游览拜佛132次,他登万寿山极目四望像欣赏得意作品。
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被烧毁,1886年开始修复,1888年改名颐和园,1895年历时九年修建完成,虽国力衰微仍保留主体风貌。
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杰出展现,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。
从皇家园林到人民公园,跨越近300年沧桑,文化文明精髓一脉相承。
**《颐和园深度游玩攻略》**
颐和园,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皇家园林,是来北京必打卡的景点。
入园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。它整体布局仿照杭州西湖,大湖与西边两个小湖相映成趣。沿着湖边漫步,既能欣赏湖光山色,还能感受到乾隆皇帝“移天缩地在君怀”的造园理念。
来到万寿山,登高远眺,全园景色尽收眼底。山上的建筑错落有致,彰显着皇家的威严。而山前的昆明湖,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,它曾为城市、北京城和大运河提供水源。
园中园谐趣园也不容错过。它是乾隆对江南名园的写仿,精致典雅,充满江南韵味。在这里,仿佛能穿越时空,领略到乾隆南巡时的喜爱之情。
后山的苏州街别具特色,仿苏州“一河两岸”,两边商铺林立,中间河水潺潺,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。
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变迁也很有意思。它曾叫清漪园,历经兴衰,最终成为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。
游玩时,可选择租一艘小船,在昆明湖上悠然飘荡;也可在长廊小憩,欣赏精美的壁画。还可提前了解园内演出信息,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。
总之,颐和园的美需要您亲自来感受,慢慢品味其中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,相信它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。
颐和园,清漪园,昆明湖,乾隆,三山五园,谐趣园,苏州街,世界文化遗产
评论 (0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