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石牌村董氏宗祠地址及介绍
石牌村董氏宗祠
地址:石牌绿荷西大街2号附近
石牌村是广州最大、历史最久的城中村,位于繁华的天河区中部,由村民宅基地扩展起来的密集建筑群(被称为“接吻楼”)及部分自留地构成。在这个7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,多个宗祠、厅、庙宇的存在,彰显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建国前,石牌村有几十个祠堂公厅和坊厅。主要包括六大姓氏,即池姓、董姓、潘姓、陈姓、冼姓、梁姓的祠堂与厅。今天记者带您去探访的是,石牌三大祠堂之一的董氏宗祠。
现场:闹市中的一方净土
坐公交到石牌村站下,从绿荷西大街牌坊进入,步行不过两三百米,左侧一个小路口,即是董氏宗祠的入口。它紧邻黄埔大道,和石牌小学是邻居,背靠的就是该小学。从喧闹、川流不息的巷子步入祠堂,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。
一进的墙上,刻有祠堂重修时捐赠的芳名录等,《重修碑记》则记录了祠堂重修的始末。据记载,该祠堂坐落在石牌村的西南角,坐北朝南,始建于清初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村史展的一张旧照片,可一窥祠堂当年自然古朴的风貌。岁月变迁,祠堂也随之沧桑。2001年,董氏宗祠兴土重修,石牌村委会拨款200余万元,村民捐款超过30万。重修时,将殿基提升了1米左右,地台增高了1米多。耗时两年,工程竣工。宗祠重现光彩。
董氏祠堂形制完整,气宇轩昂,有威严感。干净雅致的庭院、郁郁葱葱的石榴树、高深的屋顶,营造了一方净土的氛围。祠堂为传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,两廊三厅两天井。祠堂内精美的石雕、灰雕、砖雕、木雕俱全。内部金碧辉煌,斗拱、厢房墙上装饰了陶瓷花窗。正门门匾为整块花岗石,大门两侧有花岗岩石鼓。
祠堂内打扫得干干净净,一进的天井种植了松树、石榴,郁郁葱葱。第二进中堂,书写着“三策堂”三个大字的牌匾高悬。第三进为祖堂,正中为拜桌,供奉着族人祖先的牌位。宗祠的三进存放有一些本姓的文物,如龙舟的龙首、舞狮的狮头、龙舟赛的奖杯等。
特色:设村史展、农家风情展
祠堂门口,一群阿姨在玩牌聊天,到吃饭点,一起回家。祠堂的一处走廊摆放了乒乓球桌,供村民在此打球。老人家白天没事也会到宗祠闲坐,“我们住在珠江新城的高楼里,来这里见见街坊,打发一下时间。”
用董氏宗祠举办村史展,这是其一大特色。
一进的连廊处专门开辟为一个展览区,常年设《石牌农家风情展》。据了解,石牌始建于南宋时期,随着时代变迁,高楼大厦取代了稻海菜田。为留存祖辈的历史足迹,石牌三骏企业集团举办了这个展览,并作为固定节目常年展出。脚踏水车、手摇水车、犁、耙……几十件农田、农耕旧物,展示了石牌村昔日的田园风光和农家面貌。半自动风柜,“贰队”的字样清晰可见,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田用具,通过分级装置,将谷粒与尘壳分离。大石磨,手动推石磨转动,可将粮食磨成粉末。这些颇有些年代的旧物,让人有异常的亲切感。
《石牌村史展》是设置在中堂的一个大展,通过图片、文字、实物等方式,回顾了石牌的历史、村貌变化、祠堂文化,既详尽又有亮点,可谓是“一展览尽石牌村史”。
习俗
龙舟饭每年连吃五日
董氏祠堂2009年成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。祠堂利用率很高,不但每天分上午、下午两个时段开放,逢年过节,尤其是端午,在此摆龙舟饭也是多年的习惯。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,石牌的8条龙舟马不停蹄地到各地“走亲戚”。五月初一,祠堂的院子里就会搭建一个简易棚架,开吃龙舟饭。大厨请的是大酒楼里的厨师,配菜、端菜的则是本村村民。这样的情景要从初一持续至初五。
村民告诉记者,石牌的建村可追溯到南宋时期,当时董、池两姓先祖在永泰乡庙边岗一带繁衍生息,取名为庙边岗村。明代嘉靖年间,庙边岗村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多姓氏村庄。由于庙边岗周边有许多石器,故村民把村名改为“石牌”。清代前期,石牌已是知名大村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称的石牌村,实际是个行政村,包括石牌、新庆、东石牌3个自然村,1999年在册人口9317人。改革开放后,石牌村成功改制,成立企业集团,原村委会建制被撤销。
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,石牌村暂住人口达4.2万,他们几乎涵盖了广州的所有职业。
专题推荐:广州周末活动大全-广州周末好去处-广州周末好玩的活动
【推荐阅读】
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推荐
广州哪里适合约会?广州十大约会地方推荐
广州哪些景点好玩?广州最值得去的景点推荐
广州哪里好玩又便宜?广州便宜好玩的地方推荐
广州吃喝玩乐必去的地方 广州旅游最赏心的20件事